藏医特色外治疗法—火灸疗法

2024-12-30 108

༄༅།།བོད་གསོའི་ཐུན་མིན་དཔྱད་བཅོས་ལས་མེ་བཙའི་བཅོས་ཐབས།

藏医特色外治疗法—火灸疗法

   火灸疗法是五种藏医传统外治法之一。藏医外治法分缓治法和峻治法两种。缓治法为施术时无甚感觉和疼痛的一种疗法,峻治法是施术时较为疼痛的一种疗法。火灸是峻治法之一,在既定穴位或痛点用艾炷烧熨,利用火的热力及药物的作用将隆病和寒性疾病平息于发病部位,达到根除寒症和部分热症的一种治疗方法。

       火灸疗法是根据《四部医典·后续部·释难》里所著的固定穴和阿是穴(是根据病人自觉疼痛点而选定的穴位),利用艾灸治疗方法在体表疼痛部位或固定部位烧灼、熏熨使“隆、赤巴、培根”人体三大生理物质趋于平衡,达到治疗隆和寒性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,对治疗眩晕症,强直性脊柱炎、癫痫病、中风、“白脉病”、“黑脉病”、消化不良,风湿和类风湿病、肿瘤、黄水病、骨质增生等有独特疗效。

       藏医火灸,帝玛·丹增彭措的《火灸诀窍·白镜》和居·米旁的《医学全集》中载:“火灸种类二十三种之多。”可见藏医火灸种类较多。

     在临床上常用的主要是艾灸法。艾灸是在一定的穴位或痛点上面置放艾炷,点燃,用以清除隆病和寒性疾病的一种峻治法。有使用方便、效果显著的特点,是藏医火灸中最常用的一种灸法。它是将艾绒根据病症不同,做成大小不 一的艾炷,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,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。临床应用广泛,疗效显著。

主治病征:

       藏医火灸,主治的病证包括食物不化症、胃火衰弱、浮肿、寒性水肿寒性痞瘤、寒性赤巴病(赤巴,相当中医的火。赤巴紊乱所产生的各种症状叫赤巴病。寒性赤巴以脉迟、目黄、尿黄、体温低、大便色白、不消化、寒凉饮食起居有害等为主症)、头部及四肢黄水充斥、肉痈和骨痈、炭疽、虚热、癫狂、痫证、昏仆不省人事、一切脉病以及热病断后(即不使热病重新复发)等。总之,对隆、培根(培根,相当于中医的水、土,其所引起的病证以消化系统疾病和体液失调为主)所致的一切寒性疾病。具有阻断疾病随脉管散扩、迅速止痛、抑压隆病窜行延、开胃消食、破痞瘤、抑肿胀、去黄水、燥湿、扶助胃火、提升体温、醒神醒脑等功效。特别对白脉和黑脉病、黄水病、痛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疗效独到。

 注意事项

藏医火灸的禁忌症:

① 在病证上,对赤巴热病、一切血液病等任何瘟热引起的疾病禁止施灸。

② 在部位上,眼睛等五官及男女在脉即男性会阴的左侧脉、女性会阴右侧脉和耻骨阴毛中间的动脉等处禁灸。对这些部位施灸会造成男性阳痿不举,因而除了高龄老人或无生育能力者外,不得火灸。

③ 在时间上,饱食后,胃肠等六腑部位也应禁止施灸,下雪风寒天气不宜施灸。

2.施灸后的注意事项。帝玛·丹增彭措的《火灸诀窍·白镜》载:“艾炷燃尽时立即用拇指(或小石子)用力按压息火。灸后禁止立即饮水,宜稍作散步,恢复体力。七日之内禁食腐坏或酸性食物。禁忌风寒、剧烈运动。